10月第一週 全國遛狗週|National Walk Your Dog Week

 

24節氣中的「秋分」在約國曆9月23日,這天太陽直射赤道,南北半球的晝夜長度幾乎相等,是季節轉換的明顯時期,標誌著秋意漸濃、天氣逐漸轉涼,從此開始晝漸短夜漸長,人們逐漸興起了更多外出走走的意願,而10月的第一個星期是美國的「全國遛狗週」(National Walk Your Dog Week),不妨也帶著家中的毛小孩一起外出散步,一同享受療癒時光。事實上,遛狗不僅適用於人類健康,同樣也能結合毛孩的日常照護,共同實現「一人一犬都健康」的生活方式。

「遛狗週」創立於 2010 年,由美國寵物行為專家 Colleen Paige 發起。她觀察到許多狗狗因為缺乏運動,導致肥胖、焦慮甚至行為問題,於是希望透過這個活動,提醒飼主:帶狗狗出去走走,是健康與幸福的關鍵
從此,每年 10 月的第一週,就成為全球狗爸媽一同響應的「遛狗週」。


狗狗為什麼需要定期散步?

定期帶狗狗外出散步不僅有助於維持理想體態、促進心肺健康、預防肥胖,還能舒緩壓力、改善焦慮行為,甚至增強飼主與毛孩之間的情感連結。對於精力旺盛或容易破壞家具的狗狗來說,散步更是一種發洩精力、穩定情緒的重要方式。

 

不只是生活觀察,研究也證實了遛狗的好處:
  • 維持健康體態
    根據預防獸醫學《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》的研究,規律遛狗的毛孩,肥胖風險比不常出門的狗狗低 40%

  • 改善行為問題
    獸醫行為學期刊《Journal of Veterinary Behavior》指出,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戶外散步,可有效減少狗狗的焦慮與破壞性行為。

  • 提升主人幸福感
    美國 CDC 調查發現,帶狗散步的飼主,每週平均多出 34% 的身體活動量,同時壓力與憂鬱感也顯著降低。

 

遛狗頻率建議(How often should you walk your dog?)

遛狗的頻率與散步時間會因年齡、品種與健康狀況有所不同,一般建議如下:

狗狗類型 每日散步次數與時間建議
幼犬 一天多次短散步(例如 3–4 次,每次 10–15 分鐘),避免過度負荷關節。
成年犬・活動量中等 每天 1–2 次散步,每次約 30 至 60 分鐘,視環境與天氣調整。
大型犬或高活動量狗狗
更多活動型散步或添加奔跑、遊戲時間,以釋放精力。
老年犬或體力較差者 短散步為主,避免過度疲勞,需更頻繁但時間較短。

 

重點在於「持續性活動」,不論形式為何,建議每天至少讓狗狗有一次連續10分鐘以上的身體活動時間。無論是透過散步、遊戲或庭院活動,皆能促進毛孩的身心健康,同時也幫助飼主在日常中自然融入運動。


遛狗時不可忽視的安全細節

為了讓毛孩在外出活動時既快樂又安全,飼主在遛狗時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事項:

1. 避免肉墊燙傷
狗狗的腳掌肉墊雖具一定保護功能,但在台灣夏季高溫或柏油路面曝曬情況下,仍可能造成燙傷、水泡與脫皮。建議飼主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出門,並以手背測試地面溫度(若無法忍受7秒以上則太燙),必要時可使用狗狗專用鞋套或選擇草地、陰涼路線行走。

2. 避免接觸有毒植物
公園、花圃或住家周邊的植物中,有不少對狗狗具有潛在毒性,例如鈴蘭、夾竹桃、萬年青、百合、虎尾蘭、天堂鳥等。誤食可能導致嘔吐、腹瀉、抽搐甚至肝腎衰竭,飼主應留意狗狗是否出現啃咬植物的行為。

3. 交通與環境安全
遛狗時務必使用牢固的牽繩與適合的項圈或胸背帶,避免狗狗衝向馬路或追逐車輛、機車等移動物體。若在無圍欄的開放空間活動,應確保狗狗已受良好服從訓練,且能在呼喚時立即回應。此外,也應避開工地、碎石區、水溝蓋與玻璃碎片等地形,以防滑倒、刺傷或夾腳。

4. 預防熱中暑與過度疲勞
夏季遛狗除了注意肉墊燙傷外,也應提防中暑風險。應攜帶水壺與摺疊碗,定時提供飲水,並觀察是否出現喘氣過快、步伐遲緩、流口水或癱坐等異常現象,一旦發現須立刻停止活動並前往陰涼處休息。


遛狗週:對狗狗來說,每一次散步,不只是運動,而是愛的陪伴。

在這一週,讓我們用行動告訴毛孩:「你的世界,就是我的方向。」


參考資料:

https://animal-friendly.co/pet/42806/

https://pethealth.com.tw/how-often-should-you-walk-your-dog/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